火爆的微课堂会昙花一现吗?
摘要: 微课堂最大的特点在于“微”,“微”体现在其小而美的个性和自主内容,目前尚未四处闪亮的微课堂,如何才能汇聚成燎原之势呢?
2015年春节,微信公众号“包子堂”火爆管理学习圈,该号是以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包政先生为连接的学习社区自媒体,其“主打管理学习社区,真正让商学院从殿堂走向厅堂”。“包子堂”的授课内容包括社区商务、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德鲁克解读、智慧众筹等,自2015年3月创办以来,共举办讲座270余场,创建微信群800个,覆盖人次过20万。
像“包子堂”、 思享空间以及微信朋友圈里随处可见的“馒头学院”“插坐学院”等都是典型的微课堂,它们通过互联网传播形成了规模,具有商业模式上的延展性。事实上,微课堂除了具备系统性和高价位的课程,还拓展了便捷、低价、碎片化的新的学习空间,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在线教育行业里,这个新生宠儿正席卷而来。
点燃无穷的学习动力
2015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明确提出了有关“互联网+”的相关行动计划,而后续打造中国中智慧教育平台以及加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则成为酝酿微课堂从成长到火爆的潜在土壤。此外,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为微课堂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比如语音识别功能的提升、直播互动系统的广泛应用以及远程测试装备的普及和完善等,再加上通信行业得到的政策支持、手机持有量的增加、流量费用大幅下降等,也为终端设备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知识是硬通货,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何提高个人技能已经成为职场人士热切关注的需求,加上成人教育理念在近几年的推广和市场接受度,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在经历了2014—2015年的行业整合期后,在线教育市场很快会迎来高速发展期,预计2018年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与此同时,受制于传统培训模式时间、成本、效果的限制,未来,微课堂极有可能切入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引爆更大的专业级市场。
如今,微信平台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超过6亿的庞大用户量,带动大约952亿的信息消费,公众账号超过80%的人对其进行关注、互动……这些数据都为微信微课堂提供了足够的流量和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微信的各项技术更是让微课堂如虎添翼:快速、便捷的信息发送,精准的消息推送,实时交流、实时互动以及强大的分享功能、快捷的支付功能等。因此,在微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消费和社交的同时,也为微信课堂冲击传统教育、丰富在线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和技术支持。除了微信,各种播客、视频软件也为在线音频、视频内容的发布提供了技术应用,如蜻蜓FM、荔枝FM等已经成为个人播客的重要阵地,而包括优酷等传统视频网站,YY、虎牙、斗鱼等互动性更强的视频播客软件,早已打造了很多领域的草根明星。
说到底,微课堂兴起的最重要原因还是切中了用户的痛点,满足了各行各业、各种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引爆了大众化的学习热点。首先,微课堂的技术特点可以让学习者随时随地接受知识(移动化);其次,它改变了常规的在线视频或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单元时间里减少了机会成本的流失,增加了学习者的边际效益(碎片化);再次,以微信群为主进行分享突显了学习内容的个性化,选准主题,精准推送,得以使大量的学习者聚集在同一个微信群内进行学习(社区化);最后,借助互动技术形成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和互动,提升了学习者的兴趣和乐趣,实现了“互联网+”思维下产品的娱乐特性(娱乐化)。
火爆背后隐藏的问题
市场混乱,缺乏保障。如微信公众号一样,微课堂进入市场的门槛极低甚至没有,而对于这样的新事物又缺乏相关的监管机制和认证。因此,在前期微信课堂快速发展的当下,大量的无良机构都可以摇身一变,变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机构。
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正因为门槛很低,因此难免见到各类微课堂请到所谓的大师、教授等,在被重度包装后,拿着粗制滥造的授课内容大肆宣传,坐地起价。而对于花钱的学习者来说,由于缺少对微课堂以及背后机构的深入了解,贸然交钱听课,得到的却是一文不值的几段文字、几条语音和几张照片。
内容同质化趋势严重。由于许多微课堂的设立面向普罗大众,因此许多课程只是普及基本知识,难以往更深层次去阐释,而如果不能通过一次课程的开发吸引稳定的用户,使微课程设置与用户一起成长,在增强用户黏性的同时也能得到UGC,那么微课堂将注定成为昙花。
总之,微课堂目前最本质的问题是无法满足高端、专业化的需求。
微力尚需汇聚成势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微信近年来的发展,未必不会重蹈微博注意力减退的老路,但事实上不少人已经不堪朋友圈、微信群的困扰了,即便交钱报名的课也懒得去听了。那么目前尚未四处闪亮的微课堂,如何才能汇聚成燎原之势呢?
细分教育领域,集合大数据,实现内容个性化定制。对产品细分,将教育产品做成小而美、少而精的课程,把控师资和授课内容,抓住学习者的痛点,通过学习者的口碑传播实现用户转化率,此后跨界经营、创新模式,再一次提高微课堂平台的存留率。同时,积极利用当前技术优势进行大数据分析,详细了解并分析客户对某一方面的需求,定制个性化内容。
从B2C到B2B,再到C2C。现在的微课堂显然是以机构为背书,进而在微信平台上形成生态圈,并以此来推广自身的产品。面对未来,一方面,微课堂可以尝试广泛地应用在B2B,填补企业内训或搭建学习型组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更多的个人成立机构,在微课堂上进行知识分享。而最终的C2C也终将是在线教育未来的大势所在。
线上线下联动,形成产品线的闭环。不仅仅将课程停留在微信群内,未来还可形成线上学习互动,线下体验互动的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加大微信课堂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再将用户吸收回线上平台。其次,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和认定,同时,利用学习者的反馈不断对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快速迭代,形成有效的闭环。
多元开发,提升课程水准。在这方面,“包子堂”已经趟出了很好的路子。以包政老师的影响力为号召,围绕“包子堂”的课程,以核心团队、学员、志愿者组织的云平台再进行课程的整理、延伸、开发。一方面保证了课程的高度和深度,另一方面逐步形成系列培训和学习体系。因此,有志于打造出优质品牌的微课堂不能满足于请个别老师来讲讲课,必须以课程为核心,形成服务、开发团队。
大胆切入企业内部培训,进行系统性开发。一方面,微课堂系统性、专业性不足;另一方面,企业人越来越忙,没有时间参加培训。这两个矛盾恰恰可以结合起来得以解决。这就需要专业人士针对企业的战略和业务需求,将原来高价格、专门化的课程分解成体系化的小课程,组织培训师、内训师、员工共同开发课程,形成真正有一定水准,并能够立竿见影、发挥作用的微课程。
微课堂最大的特点在于“微”。“微”体现在其小而美的个性和自主内容;“课”,高质量的课程,紧贴社会热点或个人需求,填满社会教育的不饱和而设计;“堂”,打造虚拟学习社区,强调互动与游戏性,满足当下人们对于知识分享的“四化”。因此用户参与其中,不论是想通过一门课开阔眼界,还是用于提升自我,在学习中不那么无聊,甚至交上一群朋友也好,在未来的微课堂建设中一定会跃出一些课程质量高、品牌力强和内容独到而丰富的优质龙头。(作者分别为和君咨询集团合伙人,和君咨询集团助理咨询师)
本文刊载于《销售与市场》杂志管理版2016年03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