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陕西水利交出一份亮丽答卷

近五年,是陕西水利发展最快的五年:一座座堤坝巍然屹立,护卫江河安澜;一处处水源工程互济南北,注入发展活力……也是陕西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


近五年,是陕西水利发展最快的五年:一座座堤坝巍然屹立,护卫江河安澜;一处处水源工程互济南北,注入发展活力……也是陕西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一缕缕清泉流进千家万户,润泽百姓心田;一条条渠道通向地头,浇灌希望田野……陕西水利由过去底子薄、欠账多、灾害频,经过五年大投入、大民生、大跨越,成为陕西“稳增长”的一张靓丽名片、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五年来,陕西水利成功跻身全国水利先进行列。

(一)

“变了,变了,变得不敢认了。”7月,记者沿渭河车行步走,时时被沿岸碧水相连的美景所吸引。横贯关中的渭河,处处都能看到碧绿的水草在清澈的水中摇曳,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两岸宽度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绿化带,与宽阔的堤顶公路交相辉映,构成了一个河、林、路一体化的生态长廊。

今天看来,无论是洪水安全过境,粮食屡获丰收,还是清水流入千家万户,似乎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但是,就在5年前,谁能想到渭河会由“下水道”变为关中“绿轴”,引汉济渭即将让关中人喝上甘甜的汉江水,众多农民喝上好水后,让氟斑牙、寄生虫病近乎消失……

五年前,渭河还因洪水频繁让两岸群众苦不堪言。河水黑臭、河床破烂,曾经美丽的“母亲河”,仿佛生了重病一般。陕西境内另一条重要河流——汉江,30年洪灾造成农田受灾260万亩次,受灾460万人次,死亡3873人。大水大灾、小水小灾,成为陕西境内287条中小河流的真实写照。

五年前,大部分农村群众饮水困难。十年九旱的陕北是“婆姨看人侧着脸,汉子见面两只眼”;关中渭北旱塬是“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陕南秦巴山区,农村群众是“听水响,看水流,吃水贵如油”。不少群众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致使“因水而病,因水而贫”。

五年前,灌溉水经土渠输送,跑冒滴漏严重,浇地费时费钱,农民还常为抢水大打出手。全省1000多座水库大多“疾病缠身”,而这些水库又大多位于村镇、县城的上游,犹如头上的“一盆水”,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安全。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集水利建设,并且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水利工作会议。

那一年,我省提出“治水兴陕”的发展战略,把发展水利当做实现经济实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质、生态环境上台阶的一着先棋。省委、省政府亲自部署水利工作,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颁布了引汉济渭工程建设的决议、渭河管理条例等法规。在这个思路下,一个大手笔的愿景徐徐拉开:立足汉江、渭河两大水系,统筹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总投资1050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多),10大类130多个水利项目同时铺开,初步搭建起“五大水系”、“十大工程”的陕西现代化水利构架。

5年间,从陕北沙漠到陕南水乡,从大型灌区到农家小院,治水兴水春潮涌动。不仅战胜了大范围严重干旱,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创新低,民生水利惠及广大群众……陕西水利“黄金5年”还为粮食总产连年丰收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和保障,陕西水利成功跻身全国水利先进行列,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肯定和表扬,成为我省的一张亮丽名片。

今年“两会”期间,水利部部长陈雷高度评价陕西水利:牢牢抓住“十二五”我国水利大投资的历史机遇,早动手,早布局,及时撬动储备了一批项目,赢得了陕西发展的主动权。

(二)

多年来,关中、陕北缺水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关中实际用水量已接近极限,如果不增加有效补给,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难以修复,建设关中城市群和经济区的目标将难以实现。陕北水资源极度匮乏,2011年全省发生严重“水荒”的10余县,大都分布在陕北地区,当地群众不得不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拉水或高价买水。由于供水能力不足,美国陶氏化学等项目难以落地,能源化工基地的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陕西人从来就不缺智慧。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省就大胆酝酿省内的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济渭,从汉江流域的陕南调水到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在解决关中缺水问题的同时,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置换黄河用水指标。就是这样一个大家都很看好的项目,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被搁浅。

另一个大型水利项目——东庄水库,既能解决南山支流下游洪涝频发,同时又能为干渴渭北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却因为地质岩溶是否渗漏、坝址选择等问题,被争论了60年,仍然躺在故纸堆里。

长期以来,渭河治理只能算修修补补,以致设防标准低、质量差,堤防工程脆弱,南山支流更是无力顾及,再加受潼关高程影响,下游两三年就遇水害,前省委书记安启元曾6次向全国政协提交治理渭河提案……

当年,多数人似乎都认为,作为西部省份,水少、水脏不奇怪,还有许多更加紧迫的问题要花钱解决。

要扭转局面,先要扭转思路。省委、省政府形成共识:水,是生命的源泉、经济发展的保障和民生幸福的基础,治秦先治水。在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以财政资金为主导,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农村饮水、水保生态、农村水电等民生水利项目,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使广大群众在水利建设中得到实惠。

“十二五”期间,我省连续5年春节开工5个重大水利工程,这饱含着省委、省政府加快陕西水利发展的坚定决心,更掀起了一轮接一轮的陕西前所未有的水利建设新高潮。

——渭河工程,是陕西有史以来首次对一条河流实施大规模综合系统整治。短短五年时间整治成效明显,在抗御近年多次洪灾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被誉为奇迹,渭河生态环境极大改善,产业聚集效应显著增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

——引汉济渭是陕西人的南水北调梦。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水利人迎难而上,组建专家团队连克难关,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接连突破,以干促批,成功跻身全国重点重大水利工程之列。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62.2亿元,秦岭隧洞掘进69.1公里、主洞46.3公里,搬迁移民477户、1856人。输水工程前期同步推进,年底前将开工南北干线试验段。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加速推进。“十二五”期间,我们组建了一支敢于“战天斗地”的团队,在悬崖峭壁之上打破常规开展地勘工作,实现地质钻孔14000米、平硐4100米,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折服部委专家,一举解决了开发目标、岩溶渗漏、泥沙淤积三大问题,使坝址之争尘埃落定,最终得到国家认可并批复项建,成为挤入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的又一重大项目,圆了陕西人60多年的东庄梦,高峡出平湖指日可待。

——汉江综合整治广受赞誉。自2012年启动以来,围绕打造陕西的莱茵河,汉中、安康两市周密组织,累计完成投资35.7亿元,建成堤防和护岸252公里,汉中市城区中林滩、城固县江湾滩、勉县翻板闸至堰河口、汉台区桥闸至曹营、普陀至杨庵和安康石泉县城长安坝至后柳镇、紫阳县江南新区等重点段防洪工程主体基本完成。特别是安康东坝和白河防洪工程的开工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建成并发挥显著效益,群众汛期免遭颠沛流离之苦,良好的亲水和生态功能,得到了群众广泛赞誉。

——陕北黄河引水工程是解渴陕北、服务国家陕北能化基地的战略性工程。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协调部委,加快审批立项进程。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力争2017年实现向延安供水。榆林大泉引黄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完成,力争“十三五”之初开工建设。

——其他重点工程如引红济石工程引水枢纽完工,力争年底前贯通。榆林王圪堵水库2013年底已建成通水。延安南沟门水库2014年已下闸蓄水,正加快配套工程建设。咸阳亭口水库大坝已填筑2/3,计划年底基本完工。渭南抽黄供水工程、丹江干流防洪工程建设步伐加快,西安李家河水库今年5月已建成供水,西咸新区斗门水库年初动员会后试验段建设快速推进。

省委、省政府立足陕西永续发展,紧锣密鼓部署的这些重大水利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

这是极不平凡的5年:从陕南特大山洪到渭河最大秋淋;从陕北大暴雨到陕南罕见干旱。灾害突袭、严峻挑战……

这是抗灾减灾成效显著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科学防控,群防群控,同心协力全力抗灾,成功战胜了一次次罕见的水旱灾害。5年来,大江大河和重要支流堤防无一决口,大型和防洪重点中型水库无一垮坝。

硬实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空前,筑牢防洪屏障。2011年9月21日19时12分,入秋以来渭河第三次洪峰在潼关以5800立方米每秒超警戒流量出境。洪流滚滚,秩序安然。

遥想当年一场中雨、2000立方米每秒流量就能让渭河决堤,家住渭河边的王林老人,提起渭河多年前大水腿仍不自觉发抖。如今,河水流速远远超过当年,老人却能坐在江边安然乘凉喝茶。

这份从容来自的科学调度。应对这次洪峰,省防总提前对参与渭河调度的水库进行错峰调度、有序控泄。通过滞洪、错峰、削峰,洪峰平稳出境。

这份从容来自于对大江大河——渭河、汉江治理,大大减轻了河流两岸群众的生活压力。

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自2011年2月17日(正月十五)开工以来,沿渭广大水利建设者围绕打造关中安澜屏障和生态长廊,坚持人水和谐理念,冒严寒、战酷暑,加班加点奋战,历经艰苦努力,累计完成投资210亿元,建成干流堤防630公里、堤顶道路铺筑绿化580公里、支流入渭口交通桥48座、生态景观示范11处,形成水面、湿地15万亩,蓄滞洪区基本建成。城防段最高防洪能力达到300年一遇,农防段达到20年一遇。眼下,一条依托渭河、长达388公里的“生态绿轴”,横贯关中全域。沿渭百姓从怕水、惧水,变为亲水、居水。随处可见的景观,带动了沿岸生态旅游,开启了绿色发展新模式。

多年前到过户县北部渭河沿岸的人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荒滩沙地,道路泥泞,土壤贫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非常低。如今,这里建起渭河农业示范区。春夏之时,12公里渭河大堤,绿色长廊幽幽,千栋设施大棚桃红杏黄,万亩示范园瓜果飘香。渭河治理,还带动了产业聚集效应。高新区、工业园区和生态经济区以及一大批高效农业和低碳环保产业,加快向沿河景区的布局靠拢,傍河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

汉江东坝,安康市城区地势最低区域。28年里,先后19次遭洪水淹没。2011年,东坝防洪工程启动,总投资5.8亿元,目前工程已经完工,新建堤防3680米,堤顶高程达到253米,惠及2万多群众,保护耕地4000多亩,区域群众安居乐业,再不为被淹担惊受怕。

目前我省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从过去小水大灾、洪水泛滥,到现在大水小灾、有序应对,一个个重点工程筑起防洪屏障,拦洪削峰,守护着国泰民安。

2014年我省发生罕见的冬春夏连旱。

省内主要江河径流量,普遍偏枯6成甚至1倍以上。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642万亩。商洛、宝鸡、汉中、安康等地19.15万人、2.5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一时间,关中、陕南13处大型灌区,3万余处包括中小型灌区和“五小”水利工程在内的水利设施、移动抗旱设施昼夜运转,将汩汩清流送入万户千家、良田万顷,让百姓喝上甘泉,让干渴的庄稼得到滋润。

家住丹凤县中坪村的刘仓珠感慨地说:“幸亏去年县上帮我们拉了自来水,不然今年旱成这样,到哪去找水啊。”

水利工作者对记者说:“我们对抗旱有信心、有底气。”他的底气来自于关中、陕北两大供水网络框架基本搭建,全省建成各类水源工程116.85万处,年总供水能力达89.2亿立方米,全省建成2.7万处农村饮水工程,全面实施了43个县城55处供水设施项目建设,加大县城水源建设和管网改造力度,84座县城供水能力大幅提高。

另外,2.48万个小塘坝、小堰闸、小泵站、小机井、小集雨水窖的修建,存水于民,成为农村抗旱有效的水源补充。

补短板:加快331座病险水库除险,200多条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病险水库、中小河流成为陕西防洪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成为影响防洪安全的重大隐患。

陕西先后建成各类水库1019座,其中大型7座、中型58座、小型954座。经过多年运行,这些水库大多已经“疾病缠身”。需要加固处理的病险水库接近水库总数的一半。

截至2014年,我省279座列入国家除险加固规划的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已全部完成了除险加固任务,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恢复和新增保护耕地77.66万亩,保护人口172.83万人,恢复和新增防洪库容3901万立方米,恢复和新增防洪效益21.17亿元;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43.45万亩,恢复和新增灌溉效益2.17亿元。

陕西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287条,许多河流除在20世纪50~80年代通过群众投劳进行过一些治理外,绝大部分没有得到系统和有效的治理。防洪标准仅为3~5年一遇,有的甚至没有设防,分别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治理投入不足等问题,每年汛期,中小河流造成的灾害损失,就占到河流洪水灾害损失的70%~80%。

2014年9月6日至17日,秋汛肆虐,陕南和关中地区中小河流洪水频发,40条河流51个水文站出现洪峰219次,11条河流超警戒洪峰21次,坚固的堤防经受住了暴雨洪水的袭击考验。截至2014年底,陕西中小河流治理累计完成241个项目,完成投资50.86亿元,综合治理河长1773公里,走在了全国前列。昔日堤防不堪一击、垃圾污水遍布的河流,今日已华丽转身为堤固洪畅、绿水碧波、亲水文化、人水和谐之河。

(四)

在经历了2014年严重夏伏旱后,冬灌时节,记者来到关中东部的省交口抽渭灌区相桥街办新李村谭家组,孙忠利一边用掀压实水流经过的地埂,一边说道:“去年冬天我的十亩麦子用渠水灌一遍,亩产550公斤。这不现在,渠水一到我就赶紧来浇地,麦子根壮苗粗,来年才能有个好收成!”

前几年在水旱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我省粮食连年增产丰收,尤显珍贵。“有收无收在于水”,金色的丰收画卷背后,离不开水利的重要支撑。

灌区:成为粮食生产的中流砥柱。“粮食安全,核心在灌区。”陕西省12个大型灌区总耕地面积占全省28%,粮食产量占37%,果品产量占全省34%,油料占全省25%,是全省名副其实的粮袋子、菜篮子,也是农民群众的钱袋子,对全省农业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农田水利,一头连着粮仓,一头连着百姓生计。

针对陕西大型灌区多年运行出现的设施老化失修、渠系渗漏等问题,“十二五”我省投入17.7亿元,全面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累计衬砌干支渠道960公里,改造各类渠系建筑物3910座,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6万吨,年增经济效益1.21亿元,节水增粮效果十分显著。五年来,“旱陕西”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4亿公斤,受益农民685.3万人。

“以前北干四支渠道老化严重,水流冲沙大,水损也大。前年我们实施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使渠系水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从改造前的0.72提高到0.93。现在渠水流畅了,冬灌进度快多了!”省交口灌区北干官底站副站长李红军提起改造后的渠道特别高兴。

小农水:托起大粮仓。今年夏初,凤翔县陈村镇西槐村白虎良,来到自家即将成熟的麦田里察看长势。他说,受益于新修建的水渠,他家6亩小麦灌溉及时,水量充足,“小麦没受一点亏,多亏了小农水工程,预计每亩最少400公斤。”正因为有了农田水利设施保障,白虎良打算夏收后再种一季秋粮。白虎良说的水渠,是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县项目的一部分。

农田水利工程如同人的血管一样,既有骨干工程,也有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小农水工程。小农水是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对农业丰产的直接影响最大。

2009~2015年7年间,全省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4.11亿元,共改造衬砌小型渠道11269公里,建设塘坝、堰闸、机井、泵站、集雨水窖等“五小”水源工程3.46万处,发展管灌、微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59.3万亩,改造排水沟渠344公里。

如今,从陕南到关中,再到陕北,“小农水”工程在三秦大地星罗棋布,遍地开花,各重点县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为全省粮食连年丰收和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统计,“小农水”累计恢复新增灌溉面积27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66万亩,其中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54万亩。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3亿公斤,受益农民达到809.4万人。

小农水改变了农民种植习惯。西槐村位于冯家山水库灌区,地头上都是土渠,年久失修,跑冒滴漏严重,浇地费时费力,且浪费极大,农民干脆放弃耕种,纷纷到外地打工。如今,村里3000多亩麦田修建了崭新的U型水泥渠道。“现在新渠比旧渠灌溉效率提高了一倍,用水节省了一半,粮食产量实现了翻一番。”近年来,西槐村群众种地热情空前高涨,不仅春夏种小麦,秋季也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就连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也陆续返乡种地了。

水利命脉保粮食安全,“藏粮于田”筑千秋基业。随着农田水利基础不断夯实,汩汩碧水将源源不断流入沃野,绘就一幅幅富足秀美的新图景。

(五)

洋县四郎乡地处秦岭南麓浅山丘陵区,因常年降水偏少且地下水埋藏较深,被当地人戏称“干四郎”。自2010年四郎乡西岭村、田岭村等一大批农村饮水工程陆续建成后,自来水流进了农户家里,“干四郎”变成了“水四郎”。当地群众欢呼雀跃,感谢政府圆了他们的“吃水梦”。这是陕西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一个缩影。

让更多农村群众像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享受同等供水公共服务,这是我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列为“八大民生工程”之首。与“十一五”相比,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了32%,水质合格率提高了30%。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从“面的覆盖”到“质的提升”,陕西农村饮水工程成为群众受益最直接、受益人口最广泛的民心工程之一。“十二五”,陕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十二五”让1429万人喝上干净水。为推进这一民生工程,陕西实施行政首长负责制,逐级签订责任书,严格考核奖励。“十二五”累计投入资金80.7亿元,已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4万余处和水质检测中心104处,解决了国家规划内114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与此同时,我省财政五年统筹安排9.6亿元专项资金,解决了国家规划外19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到今年底可解决142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超过国家规划任务267万人,解决人数和建后运行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圆满兑现了省委省政府“十二五”之初的承诺。

率先建成省级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据了解,目前我省每个县都建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具备21项指标水质化验能力,配备专用车辆,检测人员定期对工程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取样化验,在全国率先形成省级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今年,我省正在对水质检测进行全面提升,项目建成后,监测指标将由21项增加到63项以上。

我省还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三个一”模式,即每个县出台一个管理办法、组建一个管理机构、建立一个基金制度。

全省落实建后专管人员579人,67个县(区)出台了农村管理办法,54个县(区)建立了维修基金养护提取制度,累计筹集维修养护资金近4000万元,组建农民用水协会5149个。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基本形成。农村供水工程“没法管”、“没人管”、“没钱管”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农村饮水事业正在逐步迈上良性发展轨道。

农村因水致病致贫现象越来越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富平县依托“甘露工程”、“饮水解困”项目,打浅水井解决群众饮水难题。“虽然解决了吃水难,但水质没法保证。我们这里浅层井含氟高。喝了高氟水,轻者得氟斑牙,重者能让人无法下地,群众喝水很不安全。”富平县水务干部党吉顺说。

过去由于农村供水设施简陋,缺乏水处理设施和消毒措施,饮水水质问题突出,氟中毒、肠道病感染、菌痢等发病率较高。“‘十二五’期间,我们不仅要让群众喝上水,还要喝上干净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后,现在农村因水致病、因水致贫的现象越来越少,极大地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

宁强县毛坝河镇罗全岩村,过去群众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地方背水,平均每户每天要用半个强壮劳动力。修建饮水工程后,自来水直接引入厨房,不仅吃水方便、安全,还解放了生产力。年轻人外出打工,中老年人发展庭院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家庭收入,改善了村容村貌。

(六)

今年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多次强调,“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加快建设重大水利工程。这意味着,“十三五”国家将继续加大水利投资,推进水利基础建设,这种布局也为我省下一步发展再次提供了机遇。

王锋对记者说:“‘十三五’”我们要瞄准国家继续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机遇,系统谋划建设关中水系,以渭河等主要河流为骨架,加快推进湖泊、湿地、蓄滞洪区等建设,促进关中主要江河湖库外部连通、内部循环、互为补充,努力再现“八水绕长安”的生态盛景。围绕创建渭北旱塬粮食高产田切实加大调水引水力度,以做美水生态为目标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配套湿地建设。推进全省水系建设,特别是陕南要加快实施汉丹江及其支流治理保护工程,切实保护好国家南水北调的水源地;陕北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引水、供水和中水回用工程,促进地下水采补平衡,为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加快引汉济渭及输配水干线、新一轮渭河综合整治、斗门水库等重大工程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发挥效益。


精彩评论 0

还可以输入100个字,评论长度3个中文字符以上
manbetx官方网站,评论 HOT COMMENT
友情链接FRIENDSHIP LINK
关键词KEYWORD
  • 1

    Whois查询

  • 2

    域名估价

  • 3

    邮箱反查域名

  • 4

    域名终端查询

  • 5

    域名解释

  • 6

    域名争议

  • 7

    域名价格监控

  • 8

    域名交易监控

  • 9

    域名注册监控

  • 10

    域名行业资金流向监控

  • 11

    域名数据排行榜

  • 12

    电子盘一口价

95919000:2017-06-11 00:52:38